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委要闻 >> 实践志愿行 >> 正文

三下乡特辑|书香润心启新程,童心相伴共成长——“暖阳润乡·成长护航”宣讲团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01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开展以思想学习、公益服务、教育帮扶为核心的系列实践活动,同时融入心理辅导,助力提升群众思想觉悟,由学生王思蕊担任队长,学生孙一萌、安琪尔、史先慧、李浠萌、赵梦允、张梓皓、朱泓晨共同组成“暖阳润乡·成长护航”暑期三下乡宣讲团。实践团深入辽宁地区,以庄河市为重点,前往当地抗美援朝老兵家中、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庄河市养老院、乡村家庭、庄河市党群活动室等多地,联合庄河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庄河市大树互助志愿服务中心开展此次活动,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青年成长与实践,传承和弘扬新思想文化。

63a5f2da246265af596b299787052606bf772ec6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却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当队员们聆听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讲座时,90岁高龄的李爷爷紧握我们的手说:“当时就想着,咱不能让敌人把战线推到家门口,哪怕拼了命也要把他们挡在江那边!”老战士们讲述着在冰天雪地中啃冻土豆、用身体堵住枪眼等亲身经历,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的担当,与新时代的思想内核一脉相承,为队员们注入了昂扬的精神动力。这份从历史中汲取的信念,将成为我们后续深入乡村传播新思想的坚实底气,让队员们在宣讲路上更懂为何出发、向何而行。

与抗美援朝老战士的交流结束后,队员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故事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其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新思想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根基和现实意义的行动指南。

“暖阳润香·成长护航”暑期三下乡宣讲团成员们历经长达10多个小时的时间,先后前往黑岛镇、徐岭镇、步云山、长岭镇、大郑镇,走访慰问庄河市各乡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走访过程中,成员们详细了解了孩子们的生活状况,耐心询问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的帮助,同时鼓励孩子们要积极面对当前的困境,用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笔尖划过作业本的沙沙声,与孩子们清脆的提问声交织,思想的光芒在陪伴中悄然流淌。宣讲团成员们还对孩子们开展思想宣讲,这些宣讲像一缕缕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认知世界——让他们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家乡、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懂得用勤奋和善良面对生活。这份暑期的陪伴与宣讲,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更是心灵的滋养,让孩子们在被关爱的温暖中,感受成长的力量与未来的方向。

三下乡的脚步虽已停歇,但关爱与陪伴并未画上句号。志愿者们带着乡村孩子们的期盼,将课堂从田间地头搬到了线上屏幕前。这份延续在屏幕两端的牵挂,让短暂的下乡时光变成了长久的陪伴,让知识的传递不因距离而中断。

一份份问卷,是乡村百姓与我们的“对话簿”,记录着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对发展的建议。“三下乡”的问卷调查,不只是收集数据,更是搭建起理解乡村的通道。队员们将带着这些声音,整理分析,把青春力量融入乡村发展的点滴。无论是后续开展各类知识宣讲,还是推动生活设施优化,这份来自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的反馈”,都将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引。

收集上来的问卷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后成为最珍贵的“宣讲指南”。它让队员们明白,接下来的思想传播不能停留在理论宣讲的“空中楼阁”,而要扎根乡村实际——多讲村民看得见的发展成果。这份来自乡村的真实反馈,让成员们的宣讲方向更清晰、脚步更坚定,也让思想传播真正接上“地气”、聚起“人气”。

当青春与使命同行,当理论与实践相遇。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暖阳润乡·成长护航”宣讲团,带着热忱与担当,在庄严肃穆的党群活动室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为纽带,在乡村大地上书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答卷,让理论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奋进之路。

夏日的乡村,玉米田在风中舒展绿意,“暖阳润乡·成长护航”三下乡团队宣讲团的志愿红穿梭在乡间小路。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宣讲素材,先后来到庄河市党群活动室和农户家中,把理论宣讲变成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走进农户家中,围坐在一起,听村民说生活变迁,再把“共同富裕”“实干兴邦”的道理融入拉家常中。

这一路,队员们在抗美援朝老兵的峥嵘故事中筑牢了红色信仰的根基,在乡村儿童的清澈眼眸里读懂了陪伴与引导的重量,在一张张问卷的民生反馈中找准了思想落地的坐标。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青春投身乡土的起点。未来,队员们将把从老兵身上汲取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宣讲的“精神火种”,让革命先辈的担当与新时代思想同频共振;把对乡村儿童的关爱延伸为“成长护航”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持续用思想光芒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把收集到的乡村需求作为“精准宣讲”的指南,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家常话”解读发展政策,让理论真正扎根乡土、服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