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要闻
科技创新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委要闻 >> 科技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校团委向大家汇报本学期围绕第二课堂、社团建设、学生大型活动管理、育人特色培育等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与成效,既是对过往工作的梳理总结,更是对未来育人路径的思考谋划。

在第二课堂建设上,我们始终以“补足第一课堂短板、拓展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构建了“课程化设计、项目化推进、数字化管理”的工作体系。本学期共开设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等6大类218门第二课堂课程,覆盖学生1.2万人次。其中,“理论+实践”双轨课程占比达60%,如“乡村振兴调研”课程组织学生深入12个乡镇开展实地走访,形成调研报告36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我们升级了第二课堂管理系统,实现课程报名、学时认定、成果展示全流程线上化,累计完成学时认证4.8万小时,学生参与率较去年提升15%,有效解决了“参与难、统计繁、评价虚”的问题。

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活力源泉”,我们坚持“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品牌培育”的原则,推动社团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目前全校注册社团92个,涵盖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公益服务等5大类别,本学期累计开展活动320余场,参与学生超8000人次。一方面,我们完善社团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建立“指导老师+社团骨干”双负责人制度,每月开展社团负责人培训,规范活动审批流程,杜绝“重成立、轻运营”现象;另一方面,重点培育品牌社团,如“机器人创新协会”在省级机器人大赛中斩获3项一等奖,“国风文化社”举办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吸引千余名师生参与,让社团成为学生兴趣发展、能力提升的“成长共同体”。

学生大型活动管理是检验团委组织能力的“试金石”,我们聚焦“安全有序、内涵丰富、育人有效”目标,构建了“事前预案、事中把控、事后复盘”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本学期成功举办校运会、迎新晚会、“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大型活动12场,参与人数均超3000人次。在安全保障上,每场活动均制定详细应急预案,联合安保、后勤等部门开展风险排查,配备志愿者安全员120余名;在活动质量上,突出“学生主体、师生共建”,如迎新晚会由学生自主策划、编排节目,教师团队提供专业指导,既展现了学生风采,又强化了师生互动;在活动成效上,建立“活动反馈”机制,通过线上问卷、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活动设计,让大型活动成为凝聚校园力量、传递青春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育人特色培育是团委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打造了“红色引领、实践赋能、文化浸润”三大特色育人品牌。红色引领方面,开展“青年讲师团”宣讲、红色研学实践等活动46场,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重走红色足迹”实践活动,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实践赋能方面,深化“校地共建”,与2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58支,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文化浸润方面,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书香校园”等品牌活动,推出原创话剧、校园歌曲等文化作品23件,其中原创话剧《青春答卷》获省级校园戏剧节二等奖,让校园文化既有“厚度”,更有“温度”。

当然,工作推进中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不足:第二课堂课程与专业结合度仍需提升,部分社团活动创新性不足,大型活动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下一步,校团委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第二课堂“课程-专业-就业”衔接,开发更多“专业+实践”特色课程;二是实施社团“提质赋能”计划,设立创新孵化基金,支持社团开展跨领域、高水平活动;三是完善大型活动“项目化”管理机制,提升活动策划与执行的精细化水平。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团委工作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服务学生成长、助力学校发展”为己任,真抓实干、守正创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谢谢大家!